印度总理莫迪计划于8月31日至9月1日访问中国,这一时间安排恰好与中国9月3日举行的阅兵式重叠。莫迪选择在阅兵前两天离开,这样的安排背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考虑。
今年的阅兵具有非凡的意义,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作为战胜国之一,中国对这一历史时刻保持尊重。印度作为当年与中国并肩作战的国家,也应该关注这一纪念活动。如果莫迪亲自参加阅兵,无疑会为两国关系增添分量,表明对中方历史的尊重和改善关系的诚意。然而,莫迪却选择了避开,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。
莫迪此次来中国主要是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。过去几年,尤其是2020年边境冲突后,中印关系一直处于冰点,甚至直航都未恢复。莫迪希望逐步推动两国关系回暖。若真心想改善中印关系,在阅兵这一重大场合做出一些表态更能展示诚意。但莫迪没有这么做,或许是他心里没有底气或缺乏足够的政治魄力。
深入分析,莫迪此次访问中国的背后还绕不开美国的压力。特朗普宣布对印度加征关税,使得印度进口商品的关税总额已涨至50%。这种高压政策给莫迪带来了巨大压力。此时访问中国显然是要寻求缓解。但印度并没有表现出强硬态度,而是选择与美国继续谈判。这种姿态让人觉得印度像是一个被压迫的小媳妇,既想诉说苦衷又害怕激怒“婆家”。
如果莫迪等到阅兵当天再到场,场面必定热闹。普京早已确认会来,届时中俄印三国领导人齐聚一堂,会让特朗普感到压力山大。然而,莫迪显然不敢冒这个险。近年来,印度试图在中美之间游刃有余,既从美国获取先进军事装备和技术,又不舍得放弃与中国的经济合作。印度的IT产业离不开中国的硬件和市场,想要两头兼顾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平衡。因此,他选择不参加阅兵,其实是向特朗普“递台阶”,生怕在“三国同框”的画面下成为美国的“眼中钉”。
国内的政治压力也是莫迪这一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。2020年边境冲突后,印度国内强硬派对中国的态度变得愈加严苛。任何对中国稍微示弱的言辞都可能招致激烈舆论反击。若莫迪真的在阅兵上露面,回国后可能会遭遇强烈反对,甚至有人会指责他“卖国”。这实在是令人感到讽刺,一个号称要成为“大国”的领导人,却要时时刻刻顾虑国内强硬派的意见,使他的外交政策受到严重限制。
更深层的原因或许还与军事实力差距有关。今年5月,在印巴冲突中,巴基斯坦军队凭借中国提供的先进武器成功击败了印度军队。这一事件让莫迪颜面扫地。中国的阅兵展示了最新型的坦克、战机及信息化装备,堪称瞩目。如果莫迪在场观看,恐怕会为自家军队的装备感到尴尬。面对现实差距,显得有些心虚。
不过,从中国的角度来看,莫迪是否参加阅兵并非最关键的事。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压力,中印在这一领域的立场高度一致。尽管两国有过摩擦,但在这一问题上共同利益大于分歧。中印可以加强合作,联手应对外部挑战,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。更重要的是,莫迪此次访问中国,若能展现出一定的诚意,而非仅仅想着平衡两大强国的关系,将有助于推动中印关系的稳定与发展。单纯依赖小聪明和权衡利弊的平衡策略,终究无法在大国博弈中取得实质性突破。